學習德國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經驗
來源:www.zhengyaojx.com
上傳時間:2016年09月28日11:17
訪問量:486次
德國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情況
(一)企業開始認識到重要性
在德國學術領域,供應鏈管理一般是指面向終顧客需求的對產品從計劃、供貨商選擇、采購、生產、運輸配送直至回購的過程優化。物流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供應鏈管理涉及商品的大部分價值鏈,它超越行業,要求所有參與者緊密合作。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優勢在于降低采購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減少產品庫存、提高供應商忠誠度和服務水平。
德國企業的物流管理經歷了以下階段:
1970年代(傳統物流,目標是優化各環節功能):采購--運輸、、倉儲--生產--運輸、、倉儲--銷售;
1980年代(橫向交叉物流,目標是優化訂單):采購--傳統物流--生產--傳統物流--營銷--客戶;
1990年代(價值鏈整合物流,目標是優化價值鏈):客戶來單--研發(轉包給供應商)--采購(轉包給供應商)--生產(轉包給供應商)--配送(轉包給供應商)--回收(轉包給供應商)--客戶;
21世紀(化價值鏈整合物流,目標是建立和優化網絡)。
據ZLU咨詢公司調查,81%的德國企業認為實行供應鏈管理將提高企業競爭力。但只有超過20%的企業建立起了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因為德國95%的企業為中小企業,大企業和較大規模的中型企業對供應鏈管理比較重視,而小企業受自身規模、實力所限基本上未建立起供應鏈管理。另據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統計,德國37-39%的大企業尚未擁有戰略性供應鏈。
德國供應鏈管理總費用一般占企業營業額的7%。實行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的利潤率為未實行企業的兩倍。實行供應鏈管理的標準產品生產商,其平均利潤率為11%,個性化產品的生產商平均利潤率為9%。
總體來看,相比美國等服務業強大的,德國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對供應鏈管理這一新生事物在實踐上還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二)供應鏈管理企業的主要做法
1、SCOR模式
德國實行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以大型企業居多,它們都有自己完整的供應鏈,自行管理整合。供應鏈一般采用SCOR模型。SCOR模型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推薦,可用于優化企業目前的供應鏈。它超越了企業和部門的邊界,關注供應鏈上下游伙伴關系,注重關聯企業的戰略聯系和高效運營。
2、合同物流模式
德國的合同物流(Kontrakt logistik)即英美所說的第三方物流(3PL),從合同執行方角度來看類似于香港的“利豐模式”。簡單地說,合同物流就是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同物流企業簽訂較為長期的合同,把整個物流環節外包的模式。
合同物流模式在德國較為流行,特別是在出口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據Kompass企業交流網站不完全統計,德國有合同物流企業700余家,其中不德國郵政DHL、德國鐵路Schenker、Kühne & Nagel、Dachser和Fiege這樣的大公司,也有Grieshaber和Karldischinger這樣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同客戶一般簽訂3-5年的合同,從產品計劃階段開始就較深入地進入到客戶的產品價值鏈,通過自己的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德國的合同物流企業主要活躍在汽車、紡織、食品和冷凍制品以及制藥行業。2008年,德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市場規模為810億歐元,其中將近30%采用合同物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企業供應鏈管理外包趨勢明顯減緩。2005年時曾達到高峰,很多企業把整條供應鏈都外包出去。但根據德國工業聯合會研究報告,2010年供應鏈管理整體外包未出現增長,一些大企業將供應鏈管理部分重新收回企業內部。
(三)沒有扶植措施
德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除特殊情況外(比如經濟危機)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較少。具體到供應鏈管理企業行業,德國政府沒有直接的具體的扶持措施。收起
轉載請注明:轉載自環球塑化資訊網 http://www.dgsx001.com/news/
本文鏈接:http://www.dgsx001.com/b-zhengyaojx/news283256/
免責聲明:本文"學習德國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經驗"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環球塑化網無關。環球塑化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如因作品版權問題需要處理,請與我們聯絡。電話:400-115-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