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地震頻發,據中國地震臺網統計,僅四川2013年的地震活動就發生43081次。其中3.0級以上有231次,四川省地震監測中心副主任蘇金蓉告訴記者,就地震臺網統計數據來看,四川地震活動位居全國之首,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此次云南魯甸6.5級地震造成615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已超63億,可見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這是地震災害學中一句的話。造成以上損失的不僅僅是因為地震,實際上和房屋的抗震性能有莫大的關系。眾所周知,日本是地震為頻繁的國家之一。2011年,震驚的東日本里氏9.0級地震,造成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15884人遇難,2633人下落不明,引發的海嘯一度影響到太平洋沿岸國家。而更為令人痛心的是2008年汶川8.0級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傷亡人數是日本的5倍,這樣慘痛的教訓不得不使我們覺醒,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建筑抗震能力較差,因此提高我國地震預報能力,完善抗震技術急不可待!
據記者上網查閱發現,日本由于頻繁遭受地震的災害,民眾早已熟悉一套成熟的地震逃生措施,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建筑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早在2004年,包括日本東麗、東邦、三菱在內的10大建筑公司成立了"SR-CF工法研究會",并通過了日本建筑防災協會的技術評議,共同開發和利用碳纖維對房屋、橋梁等建筑進行抗震補強。因此,地震頻發的日本被公認為的抗震強國。
日本的建筑抗震能力為什么這么強?根據日本的《建筑基準法》規定:只有提交了設計、施工圖紙等文件,且必須提交建筑抗震報告書,工程才可以開工。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注冊結構工程師王瑋,在撰寫的論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評估標準及加固方法》中表示日本建筑抗震源于三大原因,即結構耐震、結構制震、結構免震。在結構上普遍采用地基隔絕技術,且在建筑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利用摩擦滑動可以使得建筑在6級以上的地震中降低一半的受力,值得引人注意的是建筑材料使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以及碳纖維增強水泥等一系列高性能復合型材料,因此,日本地震所造成的建筑損壞相對與其他國家極少。
通過查詢相關書籍,記者了解到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它的強度是鋼的十倍,而密度僅僅為鋼的1/4,它可以與樹脂、金屬、陶瓷等基體復合制成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我們生活中碳纖維自行車、碳素釣魚竿、碳纖維汽車內飾應用的非常廣泛。它還可以用在軍事、航空、體育、醫療等眾多領域,是我國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項目。
正如無錫威盛碳纖維廠的總經理楊正先生在上海國際纖維新材料及化纖新技術展覽會暨高峰論壇上所說,碳纖維已經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分支,面對國際碳纖維發展嚴峻的環境,突破高新技術纖維瓶頸,推進碳纖維行業高效、科學、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國家十二五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重要內容,應加強中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努力推動行業創新,提高高新碳纖維技術成果。
本文轉載于無錫威盛碳纖維公司 http://www.tanxw.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